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穿越之偷天换日 > 第123章 天下救器(八)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贞观七年,晋王李治遥领并州大都督,懋功在这一年成为了大都督府长史。而贞观四年,懋功曾与大将军李靖大破突厥,曾在那一年,一举俘获突厥五万多人。懋功之能,一时连皇帝都赞同不已,皇帝论功,大封其官。

可是奇怪的是,为何在贞观七年,仅仅只过了三年,懋功在官场上没有任何犯错的情况下,却突然大降职,成为了一个小小的皇子长史,真是万分奇怪。

更令人奇怪的是,没过多久,懋功以父丧为由,迅速地离职了,不过没过多久,却又回来了。

而那时的晋王李治,当时在诸皇子中,丝毫没有任何令人起眼之处,然而令人万万没想到的是,多年后,晋王李治在太宗后期皇子们为争帝位,相互杀戮争斗打得头破血流后,李治最后竟然不显山不露水的成为了大唐的皇帝。

以当时,以及后来的实际情况来看,晋王李治,性格懦弱,只知沉迷于山水与美色之中,一派文文静静的样子,与其他诸皇子相比,这位皇子要逊色的太多,又是皇帝的第九子,无论是按权智谋略,还是按论资排辈,这位懦懦弱弱的皇子都不可能成为下一任的皇帝的。

然而令人万万意想不到的是,现实就是如此打脸,李治最后却千真万确的成为了皇帝。李治成为了皇帝后,在立武氏为皇后的事情上,遭到以长孙无忌为首的顾命老臣的坚决反对,李治最终询问懋功后,才敢终于下定决心贬斥长孙无忌。

李治之所以为何如此信任懋功,别无其他原因,实则懋功才是李治幕后谋取皇权路上真正的老师与幕后的策划者兼导师,早在贞观七年,懋功就为李治成为皇帝,谋了一场大局,以不争争大争。

云巢大师推测,当年懋功成为长史后,为何就职后又迅速离职,离职后又迅速再次赴职,这其实是背后一位看不见的高人与太宗皇帝在相互斗法帝王谋略权谋。

遗憾的是,纵然如太宗般千古一帝,智慧卓绝,深谙帝王权谋韬略,慧眼如炬,却是依然败给了这位连名字都不知道的幕后高人。

早在贞观二年,各皇子为争夺未来储君之位,便开始了暗地拉拢朝臣,各立山头,明里暗里相互争斗,一时朝中党争之祸日益猖獗。

皇子争储与党争之祸,历来各朝各代层出不穷,可以说是皇家一个绕不出的魔咒,轻则皇族子弟相互残杀,骨肉相残,致使皇族血脉式微,血脉日枯。

重则导致朝局混乱分裂,奸吝枭雄小人趁势而起,政风不清,朝野离心,党派林立,最终导致天下混乱,民不聊生,改朝换代。

太宗皇帝何其英雄了得,他注意到朝中有皇子争储与大臣党争之祸,于是便着手解决此问题。

皇子相争,争相为储的深层次根源,其实还是源于有不安分的大臣,为谋取未来前程与官位,以及自己家族中的未来利益,不安分守己,私相与自己看好的皇子暗中勾结。

不安分的大臣勾结皇子,不安分的皇子勾结不安分的大臣。相互勾结 狼狈为奸后,不安分的大臣再为自己效忠的皇子拉拢各式各样的人才。

有了人才,形成帮派,有了帮派形成势力,有了势力形成大的派系,有了大的派系,皇子们在朝堂上办起事来,自然就能呼风唤雨。

而这些帮助皇子们办事的各派系成员,因为有派系,有皇子的庇护,皇家皇子为后盾,自然也会获取普通官员获得不到的利益与好处。

两者各有所求,如此,便形成了争储与党争的死循环。

太宗皇帝何其雄才大略,他在处理这些事情的时候,知道这些明面上的帮皇子们谋事与利的人,在自己有生之年内,都好处理。

可是有一种人才却是难以解决,那就是在暗地里,在一个国家里,总有一些个别的少数的人,他们有着高超的智慧与谋略,人们称之为谋士,国师或帝师。

他们的智慧与谋略能决定一个王朝的兴衰危亡,能决定历史的走向,只有将这些人铲除或安排在自己可控制范围内,王朝才能永保太平。

可是这类人的眼光之高远,心胸隐藏之深,谋略之迷惑性,行为处事之怪异性,非高人不能看穿。这些人是上苍藏在人世间最厉害的武器,他能左右帝王家的血腥风雨、改朝换代。

帝王如有幸得之,可让天下太平兴旺。如果不能得这些武器,一旦让这些利剑来反噬帝王与朝廷,那么一个王朝与帝王也将面临着巨大的血雨腥风。

历代帝王对这些最厉害的武器,能用之,则待其如师如父一样礼敬之,重用之,不能用之,则宁愿杀掉,也不能留在世间为他人所用,以免留后患。

太宗想到这个问题后,想起自己这些年的分风风雨雨,自己身边的利剑房谋杜断,但凡大智大能者,谋划大事都是非此即彼,识常人所不识。

众人认为可行的,大智大能者往往能看出里面隐藏的祸患,众人皆认为弱小不可能的,大智大能者往往能从中看到机会与可能。

思虑至此,于是太宗皇帝便想了一个计策。在自己所有的儿子中,有英武不凡类于自己的,有宽厚惇柔如长孙皇后的,有大吃大喝浑噩度日的,有为谋利日日精进好好自强者,总之,龙生九子,个个不一样,以后际遇功业,全凭各自造化。

有一份唐廷内宫文献记载,贞观七年,太宗突然无缘无故,在内宫考验所有的皇子皇女们学业与才思,当时年岁最长的皇子与年岁最小的皇子全都悉数参加。

此次考验,皇子与皇女们为博父皇欢心,全都绞尽脑汁各显其才,最后有四位皇子和三位公主博得了皇帝的欢心,事后还受到了重重的奖赏。

在这次的奖赏中,就有年仅六岁的李治。当时诸皇子皇女们奖赏各各不一,全因当时皇帝的一时的喜好。那时的李治年岁较小,胆子也特别小,还常常哭哭啼啼,在诸皇子一起玩耍中,李治常常被欺负,是以常被众多的皇子嘲笑,也故而李治不好与诸皇子玩耍。

李治常常喜欢和宫女们一起玩耍,扑蝴蝶,摘花朵,偶尔看看书,躺在草皮上打滚、看天、胡思乱想,是李治最大的爱好。

也正因为如此,李治不像其它皇子一样,刀枪剑棒样样会舞,见人说话能说会道,不过李治也有自己的特长,擅写文章,小小年纪文章的观点便有深刻见识与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