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有梦【寻寻寻】 > 第149章 同心协力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最后官府发了宋狗子的海捕文书。

听到这些,大家都庆幸,还好去了京城,要不然又是老人又是孩子的,多危险。

刘玥留了几天才离开。这会镇子里都草木皆兵的,镇子几个入口都设了岗。也组建了民夫队,就怕宋狗子再杀个回马枪呢。

不过刘玥倒觉得不至于。这么大的案子,县里很重视,就算抓不到宋狗子,宋狗子也不敢回来了。而且这年代户籍管理十分严格,没有路引,连县城都进不去。现在又有海捕文书,被抓到只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

待了几天,劝了爹和娘跟自己去京城,但爹娘都不愿意。只好再住几天,确定家里没事才和三哥一起回了京城。

回来后大奶奶就跟刘玥说了,义卖得的银子终于分好了。就像刘玥预计的,吕老只留下了一成银子。看到剩下的银子数额,刘玥觉得也不少了。

按照说好的,对半分。分到的银子在明启国十几个大城市,都起个积善堂是够用的。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被吕老打击了:

这哪里够?又不是盖完了就完事了,要想长期办下去就要卖地、买铺子,用地租铺租养积善堂,才能长久。否则以后生存的银子哪来?靠募捐?有人捐当然好,没人捐怎么办?没了银子,孩子怎么办?都掐死?

就说刘玥想得太简单了,把京城的积善堂完善了,剩下的银子够在别的大城镇边上周起五间积善堂就算不错了。算一算,新建积善堂的数量加上京城的有六间了,也算可以了,总好过辛辛苦苦赚的银子都被征用了吧?

随后起积善堂的事并没有叫刘玥多操心了,吕老有一套办法。依托着祠部司管辖的孤儿院和寺院道观,在当地筹建积善堂,再在积善堂名下置办田产,最后就是招募人手。

吕老自己那份精打细算的,下发到各个州府的悲田院、养病坊和收养孤儿的寺观。银子看似还不少,但吕老也恨不得一个钱掰成两个用。

吕老帮着兴建积善堂并不是要让刘玥歇着,而是叫刘玥想办法再多赚点银子!吕老觉得刘玥脑子活络,有经商的头脑。实际有经商头脑的是二嫂,不是刘玥。刘玥觉得吕老很有黑心老板的潜质,抓着自己一个使劲压榨。

刘玥的积善堂虽然是慈善机构,但能力有限并不能收容老人。即使这样,还是见证了许多被病痛折磨的孩子和死亡的婴幼儿。这些很削弱人的斗志,折磨人的精神。有时觉得要去积善堂,心里都发寒。怕有见到被疾病折磨的幼童、没有气息的婴孩。

现在不用天天去积善堂,也觉得还好,可以缓冲一下。但想赚银子也不容易,何况跟吕老这样的老保守。当看到刘玥从二嫂手里拿到经商赚到的银子,就后悔自己当时怎么就没投资?但下次有机会了,还是不肯出银子。

这阵子四嫂因义诊,认识了南城门的许多官兵,又帮着这些官兵和他们的家人看病,大家就熟悉了。这些人倒是相信二嫂,跟着二嫂做生意。赚了银子又引了别人来。

这回兵部从吕老手上分了不少银子,北边就专门派了一队人来押送粮饷。有南城官兵的介绍,认识了二嫂,大家一拍即合,二嫂和几个商人凑了银子,买了各色货物。军队押送粮饷的时候,跟着一起去北边。

给军队抽一成佣,卖了东西,再在当地采买好货物。军队最大限度的帮着押送,军队不能再帮忙押送的地方,多数已经是内地,离京城已经不远了,关键是后边的路已经相对安全了。